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鲜为人知的的历史趣事 > 唐太宗时期不可思议的豪赌

唐太宗时期不可思议的豪赌(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狱吏们急忙找来花名册查看,只有家住京畿扶风的死囚徐福林迟迟未到!这下不仅官员们不满意了,连死囚们都愤怒起来:

“徐福林的良心被狗吃了!若俺还有机会出去,非宰了这个狗杂种!”

“对!杀了这个不讲信用的小人!扒了他的皮!”

……………

这些死囚们仿佛受了奇耻大辱,他们忧心如焚,不是因为担心即将到来的处决,而是为一个同伴的爽约而痛心疾首。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九月初四这一天,长安城宽达150米的朱雀大街老早就被四面八方赶来的民众拥堵得水泄不通,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都集中到了大理寺司衙大门前,因为今天是一个谜底将要被揭开的日子,事情源起于9个月前唐太宗李世民同390名死刑犯定立的死亡之约,人们想知道,那些逃脱了牢笼的死囚们是否真的能够履行最初的约定,自投罗网,主动送死。

原来,贞观七年(公元633年)腊月太宗视察朝廷大狱,那里有390名被判处死刑的囚犯等待批准,执行死刑。

太宗历来不主张严刑酷法,而是务求宽简。他对死刑的审核极为慎重,因为死刑至重,事关人命,在死刑审核的程序上,规定要实行三复奏,向皇帝报告三次,反复核实,务求不冤杀一个好人。后来,他觉得三复奏还不够,又规定了五复奏。

这些关在监狱里的死囚,都是经过了三复奏和五复奏程序,实际上都是罪无可恕,死而无冤的人。即便如此,太宗还是本着人文主义精神,对这些人进行终极抚慰,因为他觉得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悲,即使是应死之人,其悲苦状也是令人同情的。

通过亲自问话,死刑犯们对自己的罪责没有异议,但却表达出了对再回家看望一次父母妻子的强烈渴望。太宗陷入了沉思之中,因为这事有些冒险,不过他很快就抬起头,宣布了一个令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你们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回家与亲人团聚,在亲情和关爱中度过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时光,但必须遵守一个约定:来年九月初四准时自行返狱伏法!

死囚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掐了掐自己的脸才知道这不是梦,情不自禁地大声欢呼起来。

户部尚书兼大理寺卿戴胄忍不住上前提醒道:“皇上,这些人都是杀人越货,罪大恶极之人,没有信用可言,到时不回,您可怎么交待呀!要三思而后行啊!”

太宗露出一贯的坚定神情,回答说“朕不负卿,卿亦不负朕。”

遵守约定:390名死囚无一爽约

话虽这么说,可是所有人都将信将疑。毫无疑问,这是一场豪赌,这可是死亡之约啊,回来就意味着死,反正左右是个死,逃得一时是一时,谁不想活着呢?可让大家想不到的是,这一天死囚们真的一个一个地回来了,一个,两个,三个……约定的时辰到了,数一下人数,389名,就差了一个。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