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鲜为人知的的历史趣事 > 陈仓之战时,韩信还未被拜为大将军?

陈仓之战时,韩信还未被拜为大将军?(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而韩王信拜太尉后有带兵记录,而淮阴侯韩信没有带兵记录,说明韩信拜将的事,明显是司马迁把韩王信拜太尉的事用移花接木扯到淮阴侯韩信头上,把太尉改成大将军而已,而高祖时根本没有大将军职位。

而韩信说的与萧何、韩王信说的本质上是一致的,并没有什么还定三秦的战略、战术。而还定三秦战略全都是刘邦自己布置,与韩信有什么关系?【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韩信献的是走故道还之计,还是汉中对?但刘邦率军出汉中走故道后,赵衍献他道,说明刘邦用赵衍之计”他道”克陈仓。而汉王用韩信之计就是所谓的“汉中对”,并不是从故道还之计。而且陈仓道当时是汉中通往关中道路之一,基本是人尽皆知的道路,所以根本没有必要献走故道还之计。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须昌(赵衍)以谒者汉王元年初起汉中,雍军塞陈,谒上,上计欲还,衍言从他道,道通,后为河闲守,陈豨反,诛都尉相如,功侯,千四百户。

破绽三,刘邦亲赴前线,“大将军”却后方赋闲

韩信拜将这件事情最大的破绽是与实际战事不符。韩信被拜为大将军,却没有参加随后刘邦发动的三大战役,三秦战役、东进战役、彭城战役。

破绽四,萧何言为大将军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韩信:“兵初起,以卒从项梁,梁死属项羽为郎中,至咸阳,亡从入汉,为连敖典客,萧何言为大将军,别定魏、齐,为王,徙楚,坐擅发兵,废为淮阴侯。”

韩信大将军已经是大将军了还言为大将军?这说明?说明韩信陈仓之战时被封为大将军,言不符实。

大汉皇朝建立之前的陈仓之战事件疑点:韩信有没有拜为大将军?

“韩信拜将”不过是司马迁文学出来的一个虚假传说?

破绽一,张敞给汉宣帝上了一封奏章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记载张敞给汉宣帝上了一封奏章,其中有这么一句话——“萧相国荐淮阴累岁乃得通”“累岁”,至少近一年。也就是说萧何推荐韩信至少长达一年韩信才得到重用,但《淮阴侯列传》从萧何开始向刘邦推荐韩信到韩信最终被封为大将军,都发生在刘邦入汉中之后到还定三秦之前这段时间。

公元前206年4月,刘邦入汉中,公元前206年8月,刘邦还定三秦,其间一共4个月,还要掐头去尾去掉一段时间,从萧何开始推荐韩信到韩信被封为大将军,最多也就2个月时间,即使满打满算,也就4个月时间。如果按《汉书》记载,是公元前206年5月就开始攻击三秦了,也就是说最多也就1个月时间,即使萧何从第1天就开始推荐韩信,刘邦到第31天才封韩信大将军,也不过就1个月时间,如何谈得上“累年”?

接下来我会继续切入细讲分析。

对于韩信到底与三秦之战关系重不重要?韩信说的汉中对,韩王信也说出同样差不多的汉中对,而萧何也说类似的定三秦之策。而韩信说的汉中对最不可信,完全可能司马艺术创造把韩王信的事移花接木到韩信头上。

(韩王信是汉初七位异姓王之一,与汉初三杰之一的楚王韩信同名不同姓。韩王信名字叫姬信,是韩国宗室后裔,韩襄王的庶孙,其三次被刘邦封为韩王。)

萧何的定三秦对策;“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刘邦对这一战略是接受的。

韩王信的汉中对;“项王王诸将近地,而王独远居此,此左迁也。士卒皆山东人,跂而望归,及其锋东乡,可以争天下。”拜信为韩太尉,将兵略韩地。——韩王信说完汉中对后,刘邦拜韩王信为太尉,太尉也就相当于大将军职位,而高祖时根本没有大将军职位。

张敞是个有学问的人,上书皇帝是一件严肃的事,不可能杜撰历史。那么,韩信真正得到重用是什么时候呢?

时间是公元前205年8月,“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刘邦这时才提拔韩信为左丞相,派他率兵攻打魏国。这时距离萧何第一次向刘邦推荐韩信(公元前206年4~8月),过去了刚好一年,正好符合“萧相国荐淮阴累岁乃得通”的记载。也就是说,所谓韩信在汉中就登坛拜将被封为大将军的说法完全是虚构的。

破绽二,萧何怎么就断定韩信能够胜任大将军

打仗是立刻就能断出胜负的硬功夫,而且胜负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和大伙儿的性命。同时打仗又不仅仅因为你有一个好主意,你把兵法倒背如流,就一定能打胜仗。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在三年多的亡秦战争中韩信毫无建树。不经过战争的检验,萧何怎么就能断定他一定能够担任大将军这样重要的职务呢?

更何况刘邦集团中并不缺乏能征善战的将军。从亡秦战争到现在,一路攻城略地,并没有受到阻挡,能打大仗胜仗的将军有的是,像周勃、曹参、灌婴、郦商等都是能独自统帅大军百战百胜的名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