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5章 照亮未来的燧石(1 / 2)
04年,国内科技企业,像极了刚学会骑自行车的小学生,看着隔壁丑国、脚盆、欧洲这些老司机开着超跑呼啸而过,心生羡慕之余,只能默默翻出口袋里的钢镚,精打细算。
李乐手里有数据,03年全国科研经费238亿刀,丑国2920,脚盆1352,欧盟友十五国3217,南高丽光企业就117亿。
这么一对比,相当于玩网游,别人在穿着白金装备满地图下副本,我们,却在新手村拿着把木剑砍坤攒金币。
更心酸的是,科研人员人均研发经费不到万块,约等于小鬼子的九分之一,南高丽的五分之一。别人家在考虑实验室的咖啡机要不要换成意式蒸汽的,咱们还为了买不买纯水仪打报告等经费。
500强的资产规模只有世界500强的5.5%,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还不到5%,人均利润更完蛋。关键技术六成依赖进口,发明专利数量只占全球1%-2%,连设备都得代购,所谓国产科技其实大都是国际组装。
当然,也有亮点,建筑行业,研发投入全球占比34%,科技树虽然没点亮芯片,但先把脚手架插遍了全世界。
面对这些宛如降维打击的差距,一些人宛如自带悲情BGM的川大爷,左手举着定体问,不禁问的灯牌,右手握着外国的月亮特别圆的望远镜,激情开麦。瞧瞧人,看看咱!再配上油纸包、下水道、圆珠笔头的都市传说,最后就一个结论,打不过,三分钟投了。
本质无非是发展时差造就的魔性滤镜,还有三分的酸葡萄,七分的狗粮到账。
可好在,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有人在趾高气昂的“指点江山”,可也有人在默默的为二十年后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理工科人才在讲台上储备默默耕耘。
有人在实验室通宵达旦的追求极致。一群年轻人用算盘时代的思维啃着世界最前沿的课题,他们在泛黄的灯光下翻译外文文献时,总会用红笔狠狠划掉被刻意抹去的关键公式,笔记本上洇开的墨迹分不清是茶水还是眼泪。
有人低着头去学,去请。面对别人家的技术代表在谈判桌上轻蔑地敲着茶杯说“给你们图纸也造不出来”时,工程师们一边笑着,一边把指甲掐进掌心。之后趴在流水线上模仿国外零件的纹路,在零下40度的东北深夜,裹着军大衣蹲守铁轨记录数据。
有人挤在铁皮厂房里,用泡面箱堆成办公桌,把孩子的奶粉钱押进研发经费,却在产品发布会上被嘲山寨货。
有人带着学生跑遍十八个城市求购实验材料,最后乡镇企业找到替代零件时,蹲在机床边哭得像个孩子。
为0.01微米的精度偏差,把三百公斤的模具抬上抬下四百多次,在国外简易酒店里用卫生纸推导公式,而窗外飘着异国撤资的冷雨。
那些年被欧美扣押的精密仪器,那些被撕毁的技术转让协议,那些刻在留学生脸上的间谍嫌疑,都成了刺进民族脊梁的荆棘。
二十年间,多少青丝熬成白发,多少人成了儿女在作文里写“爸爸是手机里的电子宠物”。
吞咽过“弯道翻车”的诅咒,忍受着“技术偷窃”的污名,却始终攥紧那张泛黄的图纸。
更有无数的人在看不到的地方,匍匐在地,擦净祖国身上的耻辱。
仰望天宫空间站的银色轨迹,抚摸国产六代机的蒙皮温度,量子大道的梧桐叶飘落,八倍音速刺破苍穹,训练场上踢足球的人形机器人,那都是二十年光阴铸成的勋章。
那些在时代褶皱里沉默燃烧的身影,终于让世界听见东方齿轮咬合的声音,这不是神话,是十万次跌倒后依然选择站立的倔强,是用青春骨血浇筑的一个文明的突围。
所谓奇迹,不过是无数凡人,把一生悲欣都化作了照亮未来的燧石。
上一世,作为旁观者的李乐,一直在想,如果能参与到这场时代的逆袭之中,应该是一件挺幸福的事。
所以在收拾完田胖子之后,李乐很开心的告诉他,因为他的嘴臭,多了一千万刀的经费,但条件是去回去问问冰城工大,有啥项目缺钱不?
。。。。。。
财恩广场,长乐高速服务公司的办公室里,李乐见到了一脸疲惫,坐在沙发上打着哈哈的郭铿。
“嚯~~~~你昨晚跑马拉松去了?”
看着李乐笑容的揶揄和不怀好意,郭铿用一个白眼,表达了心情。
李泉这时候也走进来,瞧见郭铿,“铿啊,只有累坏的牛,注意点儿啊。”
“嘿,你们俩这一唱一和的,我很好,我很健康,不用费心。”
“都是关心你,怎么还急了呢?说说,马拉松,谁赢了?”
“废话,必须是我。”
“哥,你信不?”
“这个,回头我那还有点儿老家的黑枸杞,铿拿上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