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临高启明 > 第七十七节 大将(二)

第七十七节 大将(二)(第3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一个本地的幕僚说道:“本省有疍民贱户,此辈平日居于水上漂泊不定,做奸为盗者甚多。然水性极佳,不如编募为水勇,驱以施放混江龙之用。收以毒攻毒之效,即间有伤亡,也不足惜。既不致有损天威,并可为地方除害。”

由此开头,幕僚们说起了火器。明末本来就是个人人谈火器的时代,各种书籍很多,亦不难取得,所以幕僚们多半能说出些丑寅卯来。何如宾也是此道中人,还有著作,一谈起来是头头是道。因为传闻髡贼的火器厉害,人人都想找出几种厉害的法来克制住敌人。

何如宾沉吟片刻,招募水勇这样的事情,他一个人做不得主,需要总督和巡抚的肯。不过这倒不失为一个克敌制胜的办法。招募二三百水勇,所费不多。就算那混江龙无用,也可用之厮杀。

常青云的奇兵却原来不是火攻船这一传统型的中国水战利器,大明和大清水师抵御外侮的主要手段。他的奇兵是水底混江龙――一种传统型的中国制造的水雷。要按照某些书上的说法水底混江龙是原始的锚雷,其意义与“一窝蜂”是现代火箭炮鼻祖一个样。

不过这种锚雷由于火机构有严重的问题,而且布设困难,始终也没挥出实际的用处,渐渐的就成了书上的一件“神器”了。

何如宾当然知道这样东西,明末是个中国火器大爆的时代,只要识得几个字的人都在谈火器的明创造,虽然多数只不过象宋应星说得那样,是指望靠这个升官财。

水底混江龙根本没有实用价值,这点何如宾知道的很清楚。但是常青云的奇兵却是一种改良版的混江龙――类似漂雷。

常青云当即在桌上用茶水为墨,画了一个草图。大致就是将火药装在陶罐里密封好,然后四面交叉绑竹,不但提供浮力还容易挂住船只。筏上面再覆盖稻草之类。由专门擅水性的兵勇凫水推送到髡贼的船旁,再引燃导火索。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军虽知己却不知彼。”常青云叹息道。

“那位孙天标即是从临高逃回,必然对髡贼底细所知甚多,何不将其调来军前听用?”一个幕僚建议道。

“先生所言极是。”何如宾点头,孙天标即是从临高逃回,又是军官,了解的情况一定很多,有他在帐前听用,就能得到许多有用的资料了。“我这就向制军大人请调此人。先委他一个外委把总的衔。”

常青云道:“镇台大人此去剿贼,必收全功。这是不用说得了,只是还要剿贼剿得好看。若象当年俞大帅那样兴师动众,后只落一个迫敌全师退去的结果,远不如双屿大捷之威了。”

何如宾原对海外之人就有极大的戒心,当初只是以军势迫走逐红毛人,就是因为文武官员认为战力悬殊,纵然开战得胜,损折过大亦不能向朝廷交待。现在经常青云一说,想到王尊德不过是行当年的故伎。

“或不必用兵勇,只派小船,乘夜色潮水入港之时,于港外释放百十个混江龙,随潮水漂送入港,混江龙内改用闷香引火。”常青云说。

这样施放漂雷当然没有准头可言,所以要多放,一次放出一二百个,就算没有挂到船只,只要到时候一爆,也能起到惊扰髡贼的作用。如果能炸沉炸伤髡贼引以为长城的大铁船,髡贼就只能投降了。

常青云的这项战术引起了幕僚们的一阵议论。这混江龙的意义他们当然明白,若是在博铺大量施放混江龙,髡贼的船只不但会遭毁损,而且余下的船只也不敢在港内多做逗留。必然会提前求和。

何如宾心想这个东西不知有没有作用?但是所费无几。何如宾不大相信这东西能够炸沉大铁船,但是能炸沉几艘铁船也是大功一件了。当下就答应让人先试制一批。

“此物还是以擅水性的兵勇推送入港好。”常青云建议,“镇台大人不如建一水雷团营,选百十个熟稔水性的水勇操练,必能收奇功”

常青云却认为,髡贼有大铁船和铁船,若是只迫他们拆毁城寨而走,他们必然会另择地点再次筑堡,这种海外蛮夷,冲破万里海浪舍生忘死的来中华贸易,岂能轻易善罢甘休?必然会另觅巢穴。当年荷兰人虽然迫于官军势大撤退,到底是也是得了允许商人去台湾贸易的许诺。而且他们马上就转向台湾修筑城堡去了。迄今红毛番夷依然是大明沿海之患。

“先生的意思?”

“髡贼擅舟楫,我军虽不可与之海上浪战,却可以奇兵之策破之。”常青云很与把握的说道。

一个幕僚笑道:“莫非要效诸葛武侯故伎?”

“髡贼船只多为铁制,难付丙丁。”另外一个幕僚摇头表示不赞成。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