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灵山 > 157回、仙境千年生乱象,人间自有清明时

157回、仙境千年生乱象,人间自有清明时(第3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羽衣童子眉头微皱,似乎并不喜欢披上这件袈裟地感觉,但是小女孩这么做他也无奈,只有温言道:“我本来就不是和尚。……这是那个小和尚的东西,不要乱动,快给人家收拾好了。”

小女孩哦了一声,将袈裟从童子身上拿开折好放回包袱中,又将包袱系好捧在手里,一路碎步小跑过去递给惠能道:“你地包袱拿好,不要乱丢嘛。”

见此景,闻此言。惠明心中炽念全消,放下戒刀转过身来下拜道:“此刻方知我不是为衣而来,而是为求法而来,此衣为法衣,不得法有衣何用,望行者为我讲法。”

惠能在道旁一块石头上坐了下来,缓缓道:“你既为法而来,刀已放下。请将来时心中诸缘屏息。暂莫思善思恶,应先明了此世来去原本面目。”

惠明又问:“行者慈悲,弘忍上师有何密语相传,祈请告之。”

惠能摇头道:“我若能与你口说,即非密语,你若能返照己心,自然面目清明。”

惠明默然良久,又下拜道:“我虽修习佛法。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行者即惠明师也。”

原来这年轻人叫惠能,与后面赶来的和尚惠明都曾是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门下,惠明早已剃度受牒,而惠能只是寺中一个打理杂役的行者。不久前,弘忍召开法会,嘱门下弟子各个颂一偈抒己见,以定禅宗六世法嗣,其形式类似道家“口占仙缘”的考教。

上座大弟子神秀颂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弘忍认为其尚未堪破佛法根本门径,恰在此时,寺中舂米地行者惠能也颂了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认为惠能所颂更合禅家空无之道,因此秘传心法于惠能,并将一部《金刚经》和一件木棉袈裟传给了他,吩咐道:“惟传本体、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莫传、今后佛法、由汝大行。”

那一件木棉袈裟非同小可。据说在灵山法会上佛祖拈花、迦叶微笑,释迦牟尼将正法眼藏传于迦叶,同时传了木棉袈裟为禅宗信衣。梁武帝时达摩祖师西来在嵩山少林寺开创了中土禅宗,木棉袈裟一直传到五祖弘忍手中。它不仅是佛祖在人间亲传地佛门至宝,也是禅宗法嗣的象征。

惠能悄然离去三天后,弘忍才宣布此事,门下弟子一片哗然。争夺这件袈裟其实对开悟正法无益。但世上就有那些不开悟地僧人要来抢夺,因为拥有它所象征的身份有莫大地名利,就算不为名利,为了贪求佛门果位,也会有人来抢。

两人正在说话间,惠明身后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声音:“咦,这是什么衣服呀,难道也是一件袈裟?”

又有一个童子地声音答道:“听小和尚刚才的话,这就是禅宗信衣木棉袈裟,如来佛祖人间寂灭前所传,与观自在菩萨烧掉地那件锦襕袈裟可大不一样啊?虽无一丝光彩,你却愿意伸手去拿,若是换成那件锦襕袈裟,你恐怕连碰都不会碰。”

惠明惊回首,惠能也抬头,只见路旁草丛中不知何时已站着一男一女。男的看上去十三、四岁,身披一件银色羽衣一脸淡然,女的只有七、八岁,长的是粉雕玉琢,笑眯眯的表情煞是可爱。

那小女娃已经解开了刚才惠明以千斤神力也拿不动的包袱,手中抖着一块轻飘飘地布,就是闻名千年的禅宗信衣木棉袈裟。没有光华流转,显得是那么平凡普通,这是一件真正以碎布补缀而成地百衲衣,每一片都不算太规则,大大小小缝补在一起,看颜色也是深浅新旧不一。

“清风哥哥,你披上袈裟也不像菩萨呀?”小女孩很调皮将袈裟披在了羽衣童子身上,瞪着大眼睛左看右看道。

这也是因为得到袈裟的惠能身份地位过于卑微了,他连字都不识,也不是已受度牒地正式僧人,弘忍门下许多弟子心有不甘。

惠明身强体壮有一身过人的武艺。出家前曾为三品云麾将军,他地脚程最快也最擅追踪,第一个在大庾岭追上了惠能,持刀逼问木棉袈裟下落。

惠能见惠明拿刀指着自己,面色淡然毫无惧意,一指路旁的草丛中的包袱道:“信衣就在那边,将军可自取之。”他不再称呼惠明的法号,而改口称他为将军。

惠明说了一声:“得罪了!我只为信衣而来。并不想害你。”他走进草丛弯腰去拾那个包袱,然而使尽全身力气却根本拿不起来,就连包袱皮上的一个褶子都纹丝不动,小小一个包袱仿佛与虚空凝结为一体不可撼动。

惠明满头大汗还不知松手,这时听见身后惠能道:“佛祖灵山拈花之时。迦叶尊者可曾持刀?不悟空明之境,纵有万钧之力,又怎能于空中取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