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犁汉 > 第二百八十九章:冰封

第二百八十九章:冰封(第3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从邺城到淇水北岸大营,六十里,中间两处兵站,源源不断的粟、衣、盐、酱被送入前线的西征军将士手上,维持着他们的体能和战意。

但这种高消耗的补给,泰山军并不能持续多久,因为邺城的物资也不丰裕。

泰山军虽然从敖仓起出数十万石军粮,又从邺城缴获了六万石,但他们一路散粮消耗也大,还转输了一大批粟到列人的青州黄巾,那边已经断粮了。

此外邺城之前作为与河北黄巾阻击的最后一道防线,惨战月旬,乡野残破,泰山军在收复附近聚落、乡社的时候,不仅收不到补给,还要消耗物资来建设。

而泰山军采用的是分段运输。仓曹在邺城到淇水北岸大营的六十里路上,每二十里作一个兵站。然后每一兵站的运输只征召附近乡里的黔首,还分成三班。

比如,从邺城出发的转输队白日行了二十里后,就将补给存放在此处的兵站,然后他们在兵站休息一晚,第二日再返回邺城,这时候再休息一日,第二日再运输第二波物资。

但是呢,因为三班倒的缘故,泰山军的补给线却是一刻不停的。这就是统筹调度,非数才不能为也。

而这一调度方式是张冲提出,然后由军中分田吏统筹行动。这些分田吏因为时常丈量土地,是军中最善于筹算的一批人。

这个过程中,有个之前的降兵展露头角,那就是牵招。

而杨丑、郝萌两部则作为巡河军,沿着淇水西岸巡视游弋。淇水上下游有不少野渡,这两部都要巡视到,好第一时间发现敌军动向。

这些调度说着简单,实际上千头万绪,十分考验着镇东将军的幕府的筹措能力。

但好在原先设立在敖仓的粮台干得非常得力。

在荀攸、钟繇等人的调度下,发往北方的军粟络绎不绝,只是可惜因为被泰山军截断道路,更北面邯郸的汉军到现在没收到过南来的一粒粟,也是凄惨。

当然粮道之顺畅更大的贡献者是类张晟这些基层的小吏和黔首,是他们冒风雪,受冻寒,一车车用脚运来的。

此君之前在汉军破交战中随刘备伏击泰山军,之后兵败被俘。之后在荥阳大战的时候,中护军左校尉于禁为了集中兵力就释放了牵招这批战俘。

于禁与这些人君子约定,战后泰山军果然大胜。潜伏在四野的牵招等人没有二话就回到了泰山军中,履行了他们与于禁的承诺。

汉人一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诚哉斯言!

牵招算学天赋惊人,因为成功统筹了这次军需调度,他被推荐入了随军学堂,受更高一层的培养。

当然,比培养更重要的是,泰山军高层显然将牵招保持了一定的信任。这对于降人出身的牵招,可能更加重要。

但对于这些人,汉军竟然连一碗姜汤都不愿给。可能比冬雪更让他们寒冷的就是心寒吧。

在汉军于南岸积蓄力量的同时,邺城的泰山军也在对北岸的西征军提供补给。

相比于汉军,泰山军的补给要科学多了。

汉军因为缺乏统合能力,在敖仓粟送到河内怀县的时候,河内各县乡亭征发的民壮就要在那里起粮,然后再由他们直接运输到前线。

这种长途补给的方法虽然省了仓吏们的精力,但让黔首们苦不堪言,要走太多冤枉路了,再加上这严寒天他们好多人脚都冻坏了,都还要催逼运输,所以补给线上,黔首怨声载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