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非洲创业实录 > 第479章 牛马帝国

第479章 牛马帝国(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罗维斯的话很客观,东非的普通人还真没有多少人接触过耕牛,东西方移民皆是如此。

这也和奥斯曼帝国和东非的人口买卖有关,高加索区域的白人种族,尤其是妇女,东非可是买走不少。这些人口被强制迁徙到东非,自然不是一帆顺利的,当地人也会抵抗,这正中奥斯曼帝国下怀,所以对当地其他民族重拳出击,空下的土地自然就到了奥斯曼贵族手里,而奥斯曼贵族要开发这些土地,也需要人口,黑奴就成了优质劳动力,而且奥斯曼帝国有控制黑奴的手段,也不怕黑奴雀占鸠巢。

所以高加索区域十几年时间里,高加索地区的黑色人口数量就增加到三十多万,给奥斯曼贵族劳作,战争一爆发,奥斯曼老爷们就把这些黑奴编入军队,和沙俄玩起了人海战术,所以第十次俄土战争恐怕不会像历史上那样轻松结束了,只要黑人不死绝,奥斯曼就有能力继续打下去,当然黑人的填充速度也不可能那么快,这也对奥斯曼帝国的后勤提出了要求。

不需要英国等国干预,奥斯曼帝国就还有打下去的欲望,至于说巴尔干半岛局势糜烂,那也是没有办法,巴尔干半岛上遍地反贼,奥斯曼想在当地发力都不可能,就比如锡格马林根手下控制的罗马尼亚实际上早就可以算是独立国家,只不过还挂在奥斯曼帝国的名下,和当前埃及是一样的,借助第十次俄土战争,顺势就从奥斯曼帝国彻底独立出来。

热带草原气候,就是一个天然大牧场,只不过东非走的不是阿根廷的路子,所以许多土地被用来当做耕地使用,实际上畜牧业的成本更小,毕竟不用耕作,也不用对土壤进行改造,甚至不需要修建大规模的密集水利设施。

东非农业自称小农农业,实际上和小农农业完全不同,分工协作性相当强,具有资本主义农业性质,实际上和苏联更相像一些,只不过现在没有苏联这个国家,世界上没有这种共产国家模板,那对东非农业模式就没有参照物,所以和东非最相似的模式反而是欧洲的农奴制,生产资料集中在农奴主手中,而东非不同点在于只有一个农奴主,恩斯特也不指望东非农业创造巨额经济价值,农民也比较自由,不过东非也存在真正意义的农奴,那就是黑人耕作奴隶。

为此东非专门降价用来搞促销活动,通过补贴桑给巴尔阿拉伯船商,把一船奴隶送出去就给一笔补贴,至于送到哪里东非就不管了,这样奥斯曼帝国短时间就有了大量黑色牲口和沙俄的灰色牲口较量,而黑色牲口也是要吃饭的,东非这粮食销路一下又盘活了,毕竟奥斯曼已经停止了对沙俄的粮食采购,这市场也就空出来了。

所以第十次俄土战争,奥斯曼在巴尔干打的很烂,亚洲部分损失却没有历史上那么大,其中高加索地区最突出,奥斯曼甚至组建了黑人军团和沙俄战斗。

罗维斯说道:“这件事谁知道呢!反正王国自然会想办法处理掉,我们就不用操心了!”

卖掉是不可能的,当前还没有那么大的奴隶市场有能力一口吞下这么多奴隶,就比如奥斯曼帝国,之前的采购量就下降了,毕竟忙着和沙俄打仗,经费不是很充裕。

能到东非的远东移民,那是真正的赤贫阶级,他要真有一头牛也不至于跑到东非来讨生活,别说是耕牛,手里能不能凑出一件农具都是问题,而欧洲移民对牛的作用认知也不明显,因为欧洲之前不流行牛耕,白人国家里真正大规模应用耕牛的是美国,牛在欧洲的主要任务就是运力和提供奶制品和牛肉。

千万头级别实际上对于东非来说数量不多,因为美国一个德州就拥有五千多万头牛,这仅仅是美国西部一个州,牛这一种牲畜的数量,而东非是把牛和马匹都算上,所以东非和那些畜牧业强国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东非推行牲口下乡的主要动力还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东非的两大牧场培养了规模可观的牲畜,尤其是北方牧区和高原牧区,现在这两地的牲口规模已经达到了千万头级别,这就给东非改造农村地区落后生产力提供了基础。

“村长,既然牲畜要取代奴隶,那这些奴隶用来干什么?被卖掉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