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红楼如玉君子 > 第201

第201(第3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果然衍圣公一出马,谁与争锋!RS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氛围所使然。因为古代儒家讲究中庸、宽容,道家讲究清静无为,而佛教则更是高扬和平与平等的大旗。不像西方的宗教战争,一打就是几十年、上百年、数百年。

三方的争斗到了初唐时期方才告一段落。

唐朝完全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明的国度,他们对于各族文化都以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接纳。在唐朝你可以打吐蕃传来的马球,穿北方胡人的衣服,看西域来的歌舞……

但是随着武则天的大兴佛教,使得这一平衡又被打破,虽然在读书人的眼中,还是儒家重,甚至在历朝历代的朝廷上九成的官员都是儒家出身,但是这也并不能改变在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心中,还是佛教更吃香一些,毕竟古代能读书的人可谓是少之又少。

于是为了生存的空间,儒家和道家可谓是联手开始排挤佛教,因为武则天的事,儒家和道家也开始走皇帝路线,这点从唐睿宗李旦和太平公主信奉道家可以看得出。

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使得儒学,蓬勃发展,一日千里。道教固然不如儒家‘但老子与孔子‘在理论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未受到多少影响,发展同然比不上儒学‘但也呈现争长之势。

佛教初传中国其势力弱小,尚不能与儒、道相抗衡,需借助于儒、道的势力来发展自己。这一时期,三教‘夷夏之辨‘刚刚萌芽体现于东汉末年牟子所著《理惑论》中,在梳理时人对佛教的困惑和误解过程中牟子提及了儒生用‘夷夏‘问题来诘难佛教牟子对此也作出了有理有据的应答。但这个时候的佛教就如受委屈的小媳妇,挨了打,不敢还手,只是轻声细语的解释着。

但随着佛教的渐渐壮大,在东晋时期,已经展开了反击。

前述元魏僧徒所作《汉法本内传》,便是这种反击武器之一。还有许多和尚们写的不少经典著作‘多称佛,也就是释迦牟尼为老子并且亦是孔子的老师,甚至更长辈。比如东晋名僧支遁在《释迦文佛像赞序》中说:‘昔周姬之末,有大圣号佛:…………络聘周以曾玄。‘书中不但把佛说成是老子的师父,而且还是他的‘太爷‘辈;老子和庄子则成了佛的‘曾别‘和‘玄别‘,连当弟子的资格都不够。以后的《正诬论》又说老子闻道于竺乾古先生。古先生即是佛,所以‘老子即佛弟子也。‘《清净法行经》也说:‘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萨,彼称孔丘。净光菩萨,彼称颜回。摩诃迦叶,彼称老子。‘

这里的震旦即指中国,到了这里儒道的祖师都成了佛弟子的化身‘也就是说中国的儒道文化都是从佛学演变来的。

经历了微妙的平衡后,三家各自发展着自己的信徒,但是这样的局面又被神棍的天朝打破,皇上开始谁都不信了!因为这样的势力威胁到了皇权。

虽然三家又一次的回到了平衡点,但是这仇却是深深的结下了!

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圣人的嫡枝的后人——衍圣公,来搅乱佛家的法会这不是非常顺理成章的事吗,而作为衍圣公的女婿,由正经的儒家教养出身的自己当先锋官这天经地义的事吗?

果然有人认出来了!不过不是认出林海,是他身后的衍圣公。

空道脸色苍白,一脸的惊骇,衍圣公的大名如雷灌耳,在整个凤朝如日中天,他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和尚,连跟衍圣公相提并论的资格也没有。

这种论点无疑是跟某棒子国的某些习性很像。

面对这种荒唐的事悄。儒道,自然展开了有利的反击。

儒家多从治国安民的角度对佛教进行批评,奉佛造寺,使国贫民穷:僧尼增多,使国家承担赋役者人减少:僧尼离开亲人出家,不要妻子。违背儒家的lun理纲常:佛教教理虚妄,对民众进行欺骗等等。

而佛家也不甘示弱,逐一进行驳斥‘指出佛教对社会民众施行教化,于治国有利:通过个人出家修行而使祖先亲属的灵魂超脱苦海‘也是尽孝的表现;佛教与世俗礼仪不同,以断除情累为志向,弃妻剃发,出家修行,是无可非议的。

但中国的百姓君王大多都很理性,旷日持久的佛、道、儒三教之争,始终仅限于君子动口不动手的范围内。即使有杀害,也只是惩办几位被视为首恶者。就如祟佛的齐文帝宣布灭道教,便仅杀了四名不肯落发的道士。周武帝灭佛,亦不肯杀一个僧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