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重生之粤语崛起 > 粤语歌曲流行的历史

粤语歌曲流行的历史(第1 / 2页)

没有了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2)作词风格上的改变

早期的粤语时代曲,有两极化的填词现象:一部份像粤曲一样,用较严谨的书面语甚至文言文写作歌词,另一类就是人们所说的“鬼马歌”,以香港地道的广州话口语填词,歌唱的内容就像一般对话一样。因为它的内容每每幽默灰谐,描写一般市民大众的经历和感受,所以得到草根阶层的共鸣,故有这个名称。

随着粤语流行曲逐渐脱离“时代曲”的框架,新一代的填词人(如黄沾、郑国江、卢国沾等等),凭着他们的文学素养,在流行曲的歌词上,作出史无前例的改革:摒弃传统的“粤曲风格”,将歌词写得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同时开拓新的题材,撰写非情歌,将“粤语流行曲”的热潮推上高峰,并使“流行曲歌词”升格到艺术层次。

(3)“城市民歌”的兴起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由李泰祥作曲,女作家三毛写词,齐豫演唱的《橄榄树》带起台湾的“校园民歌”风靡港台两地,同时带动香港

粤语流行音乐,一般指香港的用粤语、广州话唱的流行曲,由于香港的原创作曲家是广东人,又叫广东歌、粤语歌。一般所指是近代的“粤语流行音乐”,是香港自1970年代起,由莲花乐队主音歌手许冠杰所带动的一股潮流,其后蓬勃发展的粤语流行歌曲;这一定义亦正符合了大部分1970年代或以后出生的香港人对“粤语流行歌曲”的认知范围。

1960年代

及至1960年代时,也是香港粤语电影流行的年代,不少香港电影更卖埠东南亚等地而大受欢迎,谭炳文、邓寄尘和郑君绵等当时的电影演员均曾推出唱片。当时粤语流行音乐只是粤语电影的附属品,未能独当一面成为艺人发展的事业。

而且一般香港粤语片中粤剧风格的唱腔亦不易受年轻人的喜欢,被认为是陈旧和市井的,好像“庙街王子”-尹光就是其中的代表。当时的大部份年轻人还是依旧偏好于英文歌曲和国语歌曲.

1970年代

(1)承先启后

1974年-粤语流行曲分水岭

港产电视剧在1970年**始的流行,为粤语流行曲注入强大动力。电视剧的主题曲不少都能成为流行一时的经典。

1974年,许冠杰主唱的《铁塔凌云》可以说是近代粤语流行曲的滥觞。这首歌反应空前理想而大受欢迎,带动了香港当代粤语流行曲的快速发展。

在许冠杰的《铁塔凌云》得到好评之后,其[1]他歌手纷纷改变唱国语歌及外语歌的路线,其中最有名的,有温拿乐队、徐小凤、罗文、甄妮、林子祥、关正杰、叶丽仪、叶振棠、陈洁灵等。社会的气氛逐渐改变,人们开始不再认为唱英文歌和国语歌才是高格调的表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没有了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