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 第196章 军屯和更大改制

第196章 军屯和更大改制(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乾道八年七月十四日,庐州知州赵善俊说:“朝廷分兵屯田,诚为至计。然屯驻诸军,愿耕者不得遣,所遣者不愿耕,军司并缘为奸。当遣者侥幸苟免,得遣者骄惰不率”赵善俊所说的“屯驻诸军”,相当于北宋禁军的正规军,把正规军去耕作屯田,这些军兵照旧领取其应得的钱粮。这种情况不仅庐州如此,其他地区同样存在。

乾道九年五月七日,“建康府驻札御前诸军都统制郭纲说:“太平州(今当涂县)营田官庄客户一百余家,所占官兵二百四十余人,一岁所收,除种子外给力田人外,共得稻三千余石,麦二百余石,共准钱三千四百余贯。官兵岁约请给计钱二万八千贯(一说三万八千余贯)。

这里也能看出南宋屯田的正规军都是领饷钱的,而且屯田所得,还不够支付饷钱。

绍熙元年(1190年),和州(今和县)知州刘炜措置和州屯田,被称之为膏腴田的水田,每五人一顷,一人合得二十亩。陆田由耕兵分种,“每人不得过三二亩”。同时,“剩田令招万弩手耕种”应该是召集上万名弩手耕种的意思。

嘉定三年(1210年),国子监司业刘爚接伴金使于盱眙军。回朝后向宋宁宗汇报说:两淮地区是江南屏障,战乱后应加以恢复。淮南地方土地肥沃,水利灌溉事业发达,人民豪放勇敢,请召集流亡百姓,清沟贮水,给农器,贷种粮,把他们组织起来实行屯田,平时耕种,战时防守。宋宁宗就命刘爚经理两淮屯田。

彭义斌犹豫之后,还是前往临安面圣。

另淮南东路在南宋最前线,许国在时,曾干了一件事,召集境所有兵马共十三万在楚州城检阅,就是想吓唬吓唬李全。

此次杜杲来后,将淮南东路和西路合为淮南路,没办法,赵与芮现在可信任的人不多,只能专门把两路合为一路,形成明元总督似的地方官。

以杜杲为淮南路制置使,知庆元府,主要经营淮南西路,以赵葵为副使,知扬州,主要经营淮南东路。

以岳珂知楚州,徐晞稷知泰州。

嘉定七年,崔与之主管淮东安抚使,公事后,选守将,集民兵。依靠滁州的山林险阻,创五寨,结忠义民兵。金人自此不敢侵犯淮西。淮民多养马,善于骑射,依万弩手法,创万马社,募民为乡兵,且耕且守。

同年,濠州营田官庄“招到庄客三百一十九丁,开垦水陆田一万六千一百一十八亩”。约合每丁五十亩。

南宋军屯田和明朝军户差不多,但上面举的例子都是成功的例子,屯田失败的远远超过上面的例子。

南宋屯田成不成功,关键就是看主事的官员是谁。

成立淮南都司,设九军,每军六千人,赵葵还兼都司都指挥使。

赵葵部下吕文德得到重用,直升为副都指挥使,领两军驻守楚州。

两淮朝廷兵马不少,但精锐不多,杜杲和赵葵、吕文德等人从十几万两淮兵马中精挑细选步骑六军,水军三军后,发现还有近十万人多出少。

皇帝知道后,大笔一挥,再设十军专门囤田。

其实南宋历来就有军囤的传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