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家父李景隆,逍遥小国公 > 第430章 明初文人多不仕!

第430章 明初文人多不仕!(第3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所以明初文人多不仕,并非没有原因。

既然有“不才明主弃”的一心想当官的,自然就有想“悠悠望南山”的隐逸之人。

元朝文人入仕,阻碍重重,所以很多文人干脆就隐逸于山林乡间,治学著书,讲学授课。

而元末战火纷飞,他们更是无心入仕,于民间养望成了当时的一种风气。

这些大儒名士更是如此,而且大儒名士多为士绅阶层,吃穿住用行都不愁,又是大多年迈,所以自是不愿去那官场中蹚浑水。

更何况,明初朱元璋的官可不好当,动不动就可能会有身死族灭的下场!

可是夏伯启不但嘴硬,而且骨头也很硬,就是看不起草莽出身的老朱家,更看不起暴虐无道的太祖朱元璋。

于是乎朱元璋暴怒之下,直接下令将这夏伯启叔侄枭首示众,并且籍没其家,“以绝狂夫愚夫仿效之风”。

明初文人多不仕,除了这夏伯启叔侄外,还有苏州人姚叔闰、王谔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第430章明初文人多不仕!(2/2)

因拒绝作官被处死,家籍没。

第三种,就是应召入朝的,却很快就辞官不做了。

比如曾被称为“吴中四杰”之一的高启,在应召入京都修《元史》时,还很兴奋地赋诗抒发抱负,“幸逢昌期勿自弃,愿更努力修嘉名。”

这位赫赫有名的江南才子,因曾作了一篇《郡治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直接被连坐腰斩。

和他差不多同时间入京的,王彝、高逊、张简、杜寅、陈基、谢徽、张孟兼、胡翰、陶凯

、朱右等人,虽然在《元史》修成之后,被委以官职,但都因为忍受不了官场严苛环境弃官而去。

实际上,这些文人之所以不愿入大明做官,无非就是那么几个原因。

第一种宁肯被朱元璋杀掉也不为官的是“不忘故国”元朝遗老遗少。“忠君”与“恪守君臣大义”,是儒家一直提倡的。这些人正是抱着“忠臣不事二主”的心态拒绝朱元璋的征召。

第二种就是那些参与编修《元史》的大儒为代表的文人。

他们只是负责编修《元史》,等同是变相臣服于太祖朱元璋的淫威之下,并不能算是真个就出仕了。

《元史》编完了,人家就会离京回乡,继续过日子去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