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短视频剧透历史:开局现代战争 > 第62章 良种和化肥

第62章 良种和化肥(第3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如袁隆平院士几十年精力都用在育种上,才终于培养出杂交水稻,可想而知育种工作有多难了】

【然而再是困难育种工作也得做,毕竟没有好粮种,粮食产量就上不来,这关系到百姓的温饱问题】

【为了选育良种,解放初期我国农业部还展开了群众选种运动,发动全国老百姓一起选种】

短短几十年增产4-5倍,其种子必然是不断选育改进的,否则有如此高产的种子早被发现了。

而这一切都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且对于农民来说,即使是丰年家里余粮也不多,未知的品种代表着风险,这也是育种难以进行的原因之一。

李世民看着大发感慨的文武官,突然间意识到,无论何朝何代,似乎真的没有人低头看过那帮在泥泞田地里觅食的百姓。

更别提育种这种费时费力的大事了。

而事实正是如天幕所言,各地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不畅,也许一山之隔小麦水稻因品种不同,那产量也会是天差地别。

【因此育种问题是重中之重,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育种概念】

【几千年下来育种更是成了每代人都在做的事,不过由于信息流通速度制度等方面的问题,育种工作一直没有太大的进展】

【如小麦这种常规作物,在建国初的亩产量你敢想象有多少吗?150斤至200斤】

【而如今呢,哪怕是极贫瘠的地方,每亩也能收获500斤,土地肥沃的地方甚至有1300斤,如此大的产量差距,育种起到了极大作用】

【要知道如今我国农民使用的小麦种子,都是从良种公司购买的,经过无数次选育,在产量稳定性抗倒伏抗病毒等方面,有很大优势】

这又是一个粮食增产的全新方向,这个新的方向是指以朝廷的名义总揽全局,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和培育优良的品种。

如果真能办成,那同样的耕地,以全国为一个总体,粮食产量将会大增。

这是一个大工程,几乎是以十年为单位的伟大事业。

李世民内心动容,从天幕来看,后世对于这种大工程的投入是极大的,像育种、黄河治理、涉及地域极广却只提到一次的三北防护林。

这种工程解决的问题又是和民生息息相关的,这些事都给了他不少的灵感。

【而五六十年代呢,粮种再怎么好产量也不如现在,想培养出高产的种子,必须得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育种,而这需要的时间绝不是一年两年】

“短短几十年,小麦增产4-5倍,这真的是人力能做到的吗?”有武将喃喃自语,说出了其他人的心思。

从古至今,农业的进步、粮食的增产都是极为缓慢的,且是民间自发演化改进的。

无论是耕种技术也好,或者是耕种工具也罢,那都是在一小片地区内发展,需要极长的时间才能推向全国。

“想不到种子对收成的影响竟如此之大!”有人感慨着,他当然不是不知道优良的种子产量更高,只是没想到会高到这种程度罢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